案例
随手一点被吸走5000元
邹先生在淘宝网上开了个小店,专门经营门窗制作和安装。前几天,一名陌生买家主动与邹先生联系,却不提想买什么商品,而是在聊天消息里发来一个二维码,说“用手机微信扫一下就可以看到想买的门窗详细资料”。
为了做成生意,邹先生立刻拿出手机扫描了二维码,出现了一个带有链接的信息,却没看到什么门窗信息,于是发消息询问,对方则继续下钩钓鱼,“你下载安装后直接点开就可以看到了。”邹先生没有想到的是,他的随手一点,却让自己损失惨重。
在邹先生安装完二维码中的软件后,对方以“方便联系”为由索要了他的手机号码,然后借口去吃饭而离开。邹先生本来也没在意,但一个小时后,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旺旺账号密码被人修改,之后再查看支付宝账户,发现不光余额中的3000元被盗,与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也被消费了2000元,而他的账户也已被关联到了一个陌生手机号注册的支付宝账户上。
揭秘
植入木马软件盗账户信息
邹先生的支付账户为什么会离奇被盗?小小二维码又是如何偷钱的?
网监部门专家告诉记者,邹先生扫描二维码安装的软件,可能是近期流行的“隐身大盗”手机木马。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他们之前已经接到由360安全系统转来的一些相关警报,该木马在装入手机后,会拦截中招手机收到的短信,并直接转发给不法黑客。
“对于网上支付账户来说,由于手机号本身也是账户名,黑客在监视邹先生手机短信后,再以短信验证的方式操作支付账户重置密码,从而控制了邹先生的网上支付账户。” 360安全专家表示,由于支付宝“找回密码”还需要验证身份证号,骗子很可能事先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获取邹先生的身份证号,再进行定向攻击。由于“隐身大盗”木马会拦截手机收到的网银、支付类验证短信,使得中招者很难察觉黑客的盗号行为。而网店卖家由于支付账户存在余额的概率较高,成为手机木马的重点攻击对象,二维码就是此类木马的常用传播途径。
探访
手机扫码族人数众多
今天上午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二维码凭借着其简单快捷的优势,迅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欢迎,并由之衍生出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——“扫码族”。
“简单扫一下,价格、产地……什么都能查到。”王惠是个不折不扣的扫码族,自打出了二维码之后,每次出门购物,她都会扫一扫,孰贵孰便宜,一目了然。除了验真伪、比价格,二维码还有着诸多其他作用,扫一扫免去手动输入网址的烦恼,扫一扫轻松添加好友,扫一扫任意下载软件,扫一扫下载打折优惠券……
不光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,二维码甚至渐渐出现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领域。记者搜索发现,不少沿海城市公交公司、客运公司已开通手机购票业务,一些本地服务类的项目也陆续引入二维码,未来甚至可能实现扫二维码买房的可能。
正是因为易接触,操作方便,二维码几乎成了目前智能手机的必备软件之一,记者在街头随机挑选了20位持智能手机的群众询问,发现其中17人均单独下载或其余软件自带二维码扫描功能,而这17人中间,年龄最大的马先生已经50多岁,最小的是还在上初中的郝同学。
提醒
千万不要见“码”就刷
警方提醒市民,二维码可以随意发布,一般伪装于打折、促销的广告,或热门游戏、系统升级软件中,诱导用户扫描,在联网状态下用户扫描后手机就会中毒,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、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可能会泄露。该类木马也可能在后台运行,使用户手机恶意发送收费短信,消耗上网流量,造成话费流失。
安徽警方提醒市民,扫二维码时应该到官方应用商店、论坛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,千万不要见“码”就刷,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知名的网站,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,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,“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,一旦出现有害信息,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。”
呼吁
加强监管与自我保护
司法界人士表示,由于二维码、微信等是全新的网络工具,相关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,如应建立黑名单制度,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和安全。此外,由于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尚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成为定案证据,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,以便准确打击网络犯罪分子。
海南省互联网协会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地址:海口市南沙路47号通信广场 邮编:570206 电话:0898-66502933 传真:0898-66533698 技术支持:海南布谷
Copyright ©2012 HAINAN INTERNET Associ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