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为什么央行新规能根治电信诈骗?专家给了3条理由
就在国庆前夕,央行发布《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出手整治这种贻害民众的诈骗手段。这一通知对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给出了一系列方法,有几项格外引人注意:ATM向他人转账时间扩展到24小时、呼吁减少非活跃的银行账户或者第三方支付账户、严守“支付”这道防线。
如何看待央行这次“出拳”?可以说,虽简单,但有效。央行用了最快、最直接的方法来杜绝一类电信诈骗,尤其是对信息化技能掌握不多的人,而电信诈骗面向的往往也是这类人。
ATM转账24小时到账,代价不大却意义深远
ATM向他人转账需要24小时。这一规定最初被不少网友吐槽“不方便”——选择ATM转账就是为了不排队快一点,怎么还要等上24小时?
然而仔细想来,这点对用户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。细想一下,大多数年轻人,通常会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、微信等进行转账,这些支付方式都是即时到账,因此真正希望“快”的用户,往往不会选择ATM。而一些中老年人或比较传统的用户,他们对于电子化设备的“恐惧”,会让他们直接选择面对面的柜台。真正被“挤”去用ATM转账的人,可以说少之又少。
但ATM因为逃过了第三方支付的全方位实时监控、也缺少面对面柜台的核实环节,是电信诈骗的重灾区。在著名的“徐玉玉案”中以及其他的电信诈骗案件中,犯罪分子多采用ATM盗取的方式。可以说,将ATM到账时间延长,为挽回经济损失争取了一定时间。
减少非活跃账户,提高犯罪成本
减少非活跃的支付账户,再配合实名制的落实,使得电信诈骗案件可以快速的找到线索。提高犯罪分子进行电信诈骗的成本,从根本上降低犯罪的发生率。
央行呼吁广大公众为保障自身资金安全和加强资金管理,能够主动清理本人名下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,撤销已经不用或极少使用的账户,按银行和支付机构要求积极配合确认开立多个账户的合理性,并根据需要配合开展身份核实。
这是因为有太多的电信诈骗案件,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手段盗用了用户信息,冒用身份进行开户。这样当案件发生后,警方进行调查时,资金的流向容易进入死胡同。
如果这一规定被严格执行,那么再也不会出现有些人拿着一沓身份证去银行申请银行卡,或盗用“僵尸”账户成为电信诈骗的“据点”账户了。对这些账户进行有效清理,能极大的降低电信诈骗的危害。
防电信诈骗,核心在“支付”
说到底,电信诈骗的核心,在于“支付”环节,而此次央行新规的核心要义,也在于加强支付环节的安全性。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正在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等,对诈骗案件进行防范和打击。比如,蚂蚁金服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的资金安全进行保护,与全国各省、直辖市及香港行政特区等地的超过100多家公安机关进行过诈骗案件打击合作。
研究央行新规,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则故事:在一家包装厂的流水线上,出现这样一个难题,如何识别那些没有装上物品的空纸盒?红外?智能重量测量?监控?老工人给出了最“土”也是最有效的方法:在检验出口摆一台风扇,空纸盒就会被直接吹走了。没错,方式的好坏不取决于制度的复杂,而在于是否有效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央行新规简单、有效,再辅以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响应,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,电信诈骗将会越来越少。
海南省互联网协会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地址:海口市南沙路47号通信广场 邮编:570206 电话:0898-66502933 传真:0898-66533698 技术支持:海南布谷
Copyright ©2012 HAINAN INTERNET Associ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